这次活动提出“基础材料改变上层艺术”口号,吹响艺术界关注材料研究的号角。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吴长江、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陶勤与众多美术界名家出席开幕仪式。据悉,这场盛会将持续到9月28日,画材周闭幕式、论坛讲座及VIP之夜:回顾、演出、颁发年度画材奖项等活动也将在此期间举行。
瓶颈:画材让中国艺术作品“走不出去”?
虽然画材行业在中国发展已近百年,但是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除了马利等少数历史悠久的品牌注重画材品质,多数企业依然采取小作坊式走量的低端市场发展道路。作为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画材对艺术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不少优秀作品就曾吃过画材的“亏”。2012年巴塞尔博览会上,中国被挑选拍卖的四幅高价值作品,却因为作品画材品质经鉴定难以超过十年,不具备绘画作品长期保存的耐久性,不满足国际收藏标准而被返还未能参展。
“曾有知名画家使用了江西一家小油画工厂生产的颜料,一个月后画作严重混色失真,”上海马利画材副总经理徐文富告诉记者,“还有以著名油画家靳尚谊为代表的那一代优秀艺术家,曾因使用了当时温州某民企生产的画布,多年以后,所有作品均发生开裂等严重质变,导致那个年代一大批优秀作品丧失”。据了解,至今还有众多生产厂家的画材制作均未参照国际标准,尺寸等都有严重偏差,严重制约了我国优秀艺术作品“走出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古典油画专业范明正老师认为,每个艺术创作者都有不同的创作需求,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画材用料上。很多时候艺术家有了新颖的艺术创作想法需要通过某种新的材料实现,或者需要用耐久性强的画材实现作品的高价值收藏,需求如果无法直接传达给厂商,那么也就无法完成艺术作品最终的表达。“这种脱节对艺术家的创作、对画材行业来说,都是一个瓶颈”。
探索:行业乱象丛生 画材节搭平台力挽狂澜
据2011年统计,中国的画材生产产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但是与此同时,画材行业却面临一个尴尬,画材行业多是出口代工,最大的出口量一年能做到近20亿,很多出口产品在国内却并不被消费者认可。“它出口能做那么大的量,为什么?因为国外也有低端市场,比如针对学生的没有收藏要求的消费市场。国内画材行业成本小、门槛低,画材市场层次不齐、乱象丛生,因此衍生出许多粗制滥造的低端画材用品。”徐文富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加之多年来由于整个艺术行业对画材知识的普及度不高,市场上品牌商的推广方式过于传统和保守,很难保证能准确地传达和宣传品牌,因此大众很难对画材有一个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最终导致整个画材行业出现了品牌与市场的脱节,导致消费者对画材更新换代信息的了解极其滞后,并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北京国际画材中心独辟蹊径,在艺术家、消费者和厂商之间搭建桥梁,让消费者有机会直面画材厂商。北京国际画材中心负责人陈彤告诉记者,在画材行业,相关展会其实数不胜举,每年上海、北京、广州各举行一次大型展会,在国外,法兰克福、加利福利亚每年也有大型展览。但展会类型和针对人群都比较相似,都是在展厅,针对经销商,并没有直接面对消费者,北京国际画材周是唯一强调画材行业属性,直接推广至终端消费市场的大型活动,所以这次活动真正让品牌直面消费者,也是本届画材周一次创新的举动。
北京文创国际艺术商务部陈亮非常支持活动:“北京首届国际画材周就有国际上的专家(当代风靡世界画坛的“幻境派”艺术大师法国克劳德•伊维尔),又有国内业界权威艺术家,还有众多品牌厂商参加,可以说是为艺术家与厂商的会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就好比让厨师遇见食客,他们的交流互动对最终的作品有至关重要的提升作用。而且,从这次活动来看,以前未重视中国市场的品牌已经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比如法国康颂、美国高登、老荷兰、卢卡斯等品牌”。
延展:艺术第二课堂画材“大扫盲”
北京国际画材中心是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在为大学生提供艺术创作场所实现艺术实践梦想的同时,也承载着艺术教育的功能。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没有开设材料研究课程,很多学生乃至艺术家对不断更新的绘画材料、绘画语言并不能即时得到信息,对材料知识的不全面,不系统,造成了很多优秀作品的缺失。
因此本次画材周从教学角度考虑,延续大学生艺术实践,打造艺术画材“第二课堂”,开设了相关学术论坛和互动活动,让艺术家和艺术学子不仅可以从视觉上享受一场画材饕餮,还邀请了各年龄层的艺术家来分享自己使用不同媒介、画材的经验和故事,现场还将展示材料的制作过程,趣味DIY以及不同程度的现场参与和互动,让观者真正的体验知行合一,熟悉材料,找到更适合自己创作的材料。除此之外,画材周除了对画材行业基本盲点误区对大众进行普及以外,活动中还将对目前新型艺术材料、环保材料进行介绍和展示,并将与巴黎美术学院合作,对电子管、LED、3D打印等前瞻性材料进行探讨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