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
登 录 会 员 中 心

资料

位置:首页 > 资料

水墨艺术中纸本的艺术价值

A&M画材讲堂

第四十二期


导读: 

 

    对于纸本的认识,东西方都秉持着“再现的”与“呈现的”两个方面的观点,当水墨创作者思索纸材运用时,针对素材本质的意义探讨或是呈现的表现效果,其实有更宽广延伸的可能。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逐渐步出农业时代,而进入工业时代,甚至是后工业时代,将逐渐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步。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的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也正逐渐影响着哲学和文化的变革,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文化交汇期。做为农耕文明的文化精髓--传统国画与代表工业文化的现代艺术的价值观和学术层面等的背反,也许仍将在中国持续20年左右。

  

图为 吴冠中 抽象水墨画


    我国水墨艺术如何秉承水墨精神的课题,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实验和来自保守势力的不断抨击,尤以纯粹的抽象水墨给人们的视觉和文化观念冲击最大。纯粹上的抽象水墨只是近几年才真正出现,以前的有些抽象型和抽象性的水墨作品因还是有意象和意境的主观表现主义,所以不是纯粹意义的抽象水墨艺术创作。

    水墨艺术是依宣纸的材质而存在的,而对宣纸与艺术表现的对应关系,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是视宣纸为艺术创作的“媒介物”,从理念的达成至效果的凸显,纸材的特性在创作者的运用中发挥极致的作用;其二是将纸材当成艺术呈现的主体,纸材原有的材料特性便是艺术作品的构成元素。不管那种思维,宣纸材料特性始终依附于笔趣墨韵的表现之中,对纸材的改造和在绘画中的特别运用,开启水墨表现崭新的面貌。

 

    宣纸对于书法与传统绘画,通常被视为承载笔墨之物。宣纸特别适合创作,笔头柔软,色墨易被水溶化,纸本纤维蓬松、吸水性好,运笔流畅、笔迹反应灵敏。生宣画水墨,墨可以淋漓渗化、变化多端;熟宣纸罩染千百遍,不脱落亦不起皱。宣纸的自然特性,附着力强,吃色吃墨,不滑又不糙,对于笔头具有一定阻力又不滞笔,性能稳定,不易变色。某种程度的思考,乃因应保有线条的力度质量与墨彩的层次韵味。而另一方面,就中国绘画作品中画幅“留白”造成的空间观念,画上的空间,非真正的空间,也不是中性的或死的空间,是纸,是单纯而空白的纸,是承受艺术表现的面,因此,纸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份或说是艺术中的元素。

 

    宣纸在艺术创作中应为意象的实体,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蕴含着平等的对应。宣纸长期以来被赋予意象再现的媒介。辟如一件拼贴作品的成分,实际上扮演着双重角色,它们经过剪裁及组合,然后在上面描绘,赋予它们一种“再现的意义”,但是它们并不因此而失去它们原来的面貌即物质材料自身。所以它们的作用既是“再现”,也是“呈现”(呈现它自身的本质)。因此,在现当代纸本艺术的表现中,对纸的运用概念所呈现的是“纸的本体”,所再现的是艺术的意象,则宣纸的功能,既是素材同时也是艺术品。

 

    对于纸本的认识,东西方都秉持着“再现的”与“呈现的”两个方面的观点,当水墨创作者思索纸材运用时,针对素材本质的意义探讨或是呈现的表现效果,其实有更宽广延伸的可能。就以纸本材料主体性呈现的角度来说,各种纸材的构成物质、软硬度、吸水性、粗细、色感等特性上的差异,各有其美感与表现。若将它们还原为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的话,增加纸本的纸材更为丰富的面貌、复合多种纸材并置而给画面带来异变,或造成多元空间、多次元时间的内涵。这是值得尝试与探索的方向,而这里的意趣则是多元的美感统一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创作是作者选定一种素材,然后再向未知的领域,冒险探索,耐心的实验,发挥潜在的意识,以求取众多偶然的效果与新鲜的艺术视觉。就宣纸材料而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更富有表现效果的挑战性。从艺术创作理念所要表达的效果来看,材料表现越是贴近理念的需求,将越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一个创新型画家尝试各种不同的内容和质材是很必要的,成功作品的背后涵盖创作者驾驭工具与发现材料新效果的价值。

 

    传统中国水墨画是对单种纸材的运用,充分掌握其特性后,创造出完美的独特的中国式美感品味,尤其是宣纸色泽白雅、纹理美观、质地绵韧、具有松而不弛、紧而不实、光而不滑、软而不脆、搓折无损、防腐防蛀的特点。生宣纸的吸水性与沁溶性,易造成笔墨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古人历经长期的探索,形成写意绘画一派重视笔墨趣味的风格;经过轻矾水处理后的熟纸则具有隔水性,侧重从事细致的处理与营造层次敷染厚实的气氛,适用工笔绘画的细腻表现。顺应纸性而发展出的两大绘画系统区隔鲜明,显示了中国画家对纸了解之透彻。 不过,随着现代水墨绘画在历经东西方艺术思想冲击与面对现代环境变迁之后,理当更具宽泛的表现性以应对现当代多元的绘画理念。中国画的“水墨语言”是一个“易”的概念,时至今日,已发展到了不仅仅以表现客观物象自然形态为最终目的,而是充分强调笔墨中的精神属性,强调笔墨的本体语言所具有的特殊表现力和感染力,且在不同时空关系下不断的变易。

 

    中国绘画长期以宣纸和墨为主要材料,用宣纸作画,墨色浓淡分明、层次清晰、滋润有韵,被历代画家视为表达艺术精妙的佳品。从传统水墨讲究文人品味的理念而言,追求极至的单一美感,必然有其立论根据。只是处于强调多元价值的现代艺术思潮里,单一的极至未必符合新世纪的审美需要,新的材料的出现颠覆了艺术元素的构成关系,往往会造就出新的艺术生命.事实上传统中国水墨画运用的纸材是多样的,也因为纸材的生产用材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表现趣味,甚至根据历史上记载:米芾曾以纸筋、蔗渣或莲房代替毛笔作画,传说中米芾亦曾将绢上的墨洗褪后,再从中捕捉山水的痕迹;而米友仁曾利用破旧的纸,渗透积墨成图。这些探索替代纸材制造出新鲜表现意象的作法,曾似乎开拓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可惜南宋院画流于安逸怡情的写实小品,文人只一味追求个人修为气质的自娱与寄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忽略了“材料的自律性”的延续开拓。

 

    因此,尝试运用各种纸材制造更多元的效果,以丰富水墨绘画的视觉意象内容,增进水墨画现代意识的彰显,是活化水墨画生机的新途径。 透过重新认识纸材的组织结构、特性等,搜寻与研发异质性高的纸材,即使借用外来艺术文化表现的媒材,甚至自制合乎自我表现效果的纸材。然后从不断试验中发现新的纸介,为水墨绘画注入源源不绝的活水,这显然也是水墨绘画研究的一个课题。

 

    对于许多初学水墨画的人来说,在宣纸上作画,落笔为定、不易更改,是驾驭困难、挑战性高的功夫。从探索到适应、甚至懂得发挥纸材的特性,便是一段漫长的学习之路,因此一旦具备掌握与操控笔墨技术时,便乐于沉浸于其中而陶然自得,于是掉入固定的模式中而无以察觉。殊不知程序化的表现方法是艺术转为死水的根源。在试验新的技法的同时,也尝试从纸性转化的角度思考,让技法因材料的改变而活跃,并且因此摸索出新的表现方向与营造不同的视觉意趣。特别是较之以往在单种纸材特性上发现技法语言的概念,若采取多重纸性共存的方式,将透与隔、粗与细并置于同一张纸表面,则笔墨运行的过程便能随着纸性随行随转,或者依据不同的需要制造不同的效果。而在改变材料特性的方法上,当然可以在纸上部分涂抹胶、矾水阻隔宣纸的渗水性,甚至是部分区块黏合矿物材料及化学颜料或染剂,使得宣纸出现更光滑或更粗超的质感。由此,对于当前彩墨画的创作者来说,或许增加了更多解决纸材适应问题的挑战,但相对来说,因为所表现空间的扩大,自然就打破了单一美感标准的限制,无形中反而让创作者更易于建构属于自己语汇的水墨符号,其结果反倒是更显得自由而近“易”了。

 

    复合纸材的性质相对于改变纸材的效应来说,显然是更具处理方法上的挑战性。纸材的种类繁多,性质差异亦相当明显。虽然创作者接受复合的观念,然而不能不考虑到个别纸材彼此之间融合与协调性的问题,同时也必须思考笔墨适应与美感呈现所代表的中国艺术精神。接纳与传统思维不同的纸材以拓展新的表现空间,固然是可行且值得期待的方向,然而其中因为与传统抵触而产生排挤的效应也不能不去思考。如果因为一昧的冀求突破而忽略原有精神的保留,对于水墨艺术的发扬反倒是不利的因素。需知创新与继承同属重要,但是继承不简单的技法与图像的继承。新材质的介入应当是产生加乘的功能而非相互抵销的作用。比例增减之间多寡的判定与类别选样是进行纸材复合过程中必须关注的方面。

 

    如果将宣纸材料的运用自如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运用的好坏更关系艺术作品的成败。尝试去思考材料改变与拓展所产生的各种可能,理所当然的是提供作品发展更为宽广表现面向的契机。尤其,中国水墨艺术长期以来偏重用特殊纸材为表现材料以营造特殊的表现趣味,虽然为水墨绘画打造鲜明的艺术旗帜,但同时也自我设限的羁绊住水墨绘画朝向多元面貌发展的机会。以致让水墨绘画在强调开放与自由的现代意识潮流中,发展的步履受到层层的阻碍。于是,或许标榜着承续传统而开创新局的现代水墨艺术,尝试从纸素材的试验中发现新意是寻找水墨绘画活路的可行途径之一。不论从固定纸材的运用到尝试开发纸材、从适应纸性的概念至试图改变纸性、或是从单一纸材的表现进行复合纸材,显然都足以提供水墨艺术新的表现可能。只是,尝试改变素材只是艺术创作的手段而非目的,通过技巧的熟练进而达到“形而上”的升华。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如何保持原有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则是创作者在思索运用纸材时更应费心之处。

 

   当前艺术思潮传递的观念之一是艺术展现的形式与表现方式趋向自由化,媒材的类型得以多元化。而媒材的多元化,则促进艺术面貌的多重多样化。这样的观念对于向来只视纸材或布材为表现媒介的中国水墨画,应该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启示与激荡。现代意识创新逐渐脱离了传统水墨画,朝向多元开放和发展,水墨材料就是现代水墨画发展的主攻方向了。在某些主题依赖单一纸材来表现的形式有其局限性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的表达创作者的意图,思索复合多样纸材于同一平面空间当中,一方面还原纸材主体性的独立面貌,另一方面则增进笔墨与异质纸材碰触时呈现的效果差异。对于现代水墨的发展,无疑是开启了的一道重要的大门。

 

文章出自:

    艺术林雅轩

    文作者:朱雨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b70b90102dr3y.html

    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感谢您关注北京国际画材中心官方微信平台,如果您喜欢我们为您推送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国际画材中心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供读者分享参考,非商业用途,如有疏漏尽请见谅。

关注我们,并凭微信内容至会员中心办理会员卡,可领取精美画材礼品一份。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iamf2013

官方网站:www.im-art.cn

 

【A&M】编辑团队:

特邀专栏作家:张知微

特邀专栏作家:金小尧

 

北京国际画材中心市场部

编辑:胡梦黎

翻译:任杉

设计:李蔺

技术:袁国超

 

联系电话:010-6475295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北京国际画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