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水彩画的人,对于水分的处理,都觉得较难掌握。水分不足,使画面干枯无味;水分太多,又会使画面一塌糊涂。不少学习水彩画的人被水分吓怕了,心灰意冷,不敢尝试。另一些学习者则存有碰彩心理,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乱碰一气,以为画多了,总会碰到一张成功之作。怕与碰彩都不对,应该细心去研究水分的成败原因,再去练习。
我们细心研究,便会发现,水分的成败,不是单靠用水的多少,还有时间、颜色和笔触等关系,把四个问题连成一体,才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1.水分
水分的处理,多少为好呢?主要是根据题材的需要,为了更贴切地表现对象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不应单是表现水分。通常刻画粗糙器皿、静物画中的背景、大块平面涂色和风景画中的远景都适宜多用水分。如果要表现玻璃器皿、表面有图案的器皿、风景画中的近景等都不宜多用水分(更具体的运用,以后详述)。水分的多少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可用天平或量杯来计算。画同样一件物体,由于天气干燥,水分便要适量增加,在潮湿天气下作画,水分便要适量减少,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避免在烈日下画水彩画。在炎热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寒冷的西伯利亚,画水彩画较为困难。在雾天的季节,最适宜画水彩了。这是比较的说法,并不是教人学懒,只在适宜的天气下才作画。
可作水彩画用的画纸,种类不少,由于画纸的吸水程度不同,水分的多少,便要视纸的吸水性能而定。所以我们如能习惯常用多种画纸是有好处的,可以易于掌握水分。
2.时间
水彩画着色时,是逐遍重叠或深化。第一遍色已着上,要等多久才加上第二三遍色呢?如果时间掌握恰当,水分便能使你得到良好的效果。
时间的掌握不能用秒表来计算。要根据对象的需要。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是趁颜色未干时加第二遍色,第二种是半干半湿时加上第二三遍色,第三种是等待干后才加上第二三遍色。
3.笔触
笔触是画笔在画面上如何运动和运动时所留下的迹象。颜色和水都要通过画笔才能绘在画纸上。笔触运用得恰当,不但对物体的形状和质感加强表现能力,而且与水分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用“沙笔”来表现潮退后的浅滩,水分便会少。
笔触在画纸上来回扫擦太多,不但擦伤画纸而且会产生水渍。偏锋一笔能产生浓淡,这都是与水分有关。
笔触的运用是跟随物体的起伏形状,互相呼应。
通常用的笔触有平排的,偏锋、中锋、点、撇、擦等等。
4.着色
颜色的浓淡直接影响水分的成败。在着色时,第一遍色浓,第二遍色稀,便会出现水渍。相反的第一遍色稀,第二遍色浓,便会得到恰当的水分效果。调色时含水分多,颜色变稀,调色时用水少,颜色便会浓。如果你描画一件物体,分三次叠色才能画出物体的明暗,颜色的浓度应逐次增加,第一遍色稀,第二遍色较浓,第三遍色最浓,这样便会得到理想的水分效果。